中国校庆豪捐背后:学生对母校情感复杂多样
2012年10月15日09:26
近年来,大学校友为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捐赠部分钱物已成为校庆活动的常规内容之一。
随着时间推移,校友的捐赠金额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据艾瑞深校友会网数据统计,仅一年间,北京大学的校友捐款总额就增加了9.25亿元人民币。不仅如此,个人校庆捐款金额也屡创新高。步步高董事长曾在2006年向母校浙江大学捐赠2.35亿元人民币。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校友裘国根在母校校庆前夕,通过其创办的企业向母校捐赠2亿元人民币,刷新了校庆个人单笔捐款的数额记录;而华中科技大学(微博)在60周年校庆前夕收到的房地产界校友捐赠也达1亿元人民币。一时间,频频出现的大额校友捐款引起社会的关注,“校庆捐款”成为舆论热词。
校庆捐款创新高之下
学生对母校的情感总体复杂多样
是什么促使校友为母校巨额捐赠?有网友认为,巨大的捐款数额表明校友对母校感激之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安德鲁?阿尔伯特认为,大学所学课程与将来的职业有关系,大学教育将给学生一些对未来很重要的综合的认知能力。大学对学生从稚嫩发展到成熟作用关键。毕业生因接受到有意义的大学教育而受益终生,学有所成,进而略表感恩是大部分校友捐赠的初衷。为人民大学捐款2亿元的校友裘国根也表示,此次捐款表明自己认同母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路,对母校的发展充满信心,愿以此种方式回报母校。
事实上更为普遍的情况是,为母校捐赠巨额金钱的校友毕竟是少数。离开校园后,大部分毕业生与校园接触的机会减少,毕业生对母校是否留有感情呢?《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针对该问题展开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在1146名参与者中,大多数学生表示对母校印象不深,甚至认为自己与母校“只是一场交易”而已。
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熊丙奇表示:“这些年,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高校的学费越来越高,扩招后师资力量反而不足,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也不像以前那么精细。再加上高校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教育,让学生感觉不好。”据教育部资料显示,我国连续多年实行高等教育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等教育的质量难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学校和学生之间感情的亲疏是隐藏在校友捐赠背后最重要的问题。熊丙奇分析说,在大学教育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纽带是课时、就业率。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大部分大学生都觉得在学校里没有遇到真正的好老师”。
这种师生交流减少,对学生教育效果欠佳的现象很难让学生热爱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刚博士表示:“如果说目前我国高校捐赠过少是因为我们培养的人才赚钱不多,不如说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并不怀念、感恩自己的高校。另一方面,捐赠无论多少,都是学生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是对过去求学时光的纪念。”
大学应坚守育人理念
捐赠力只是评价校友的一个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腾飞,接受高等教育似乎已成为“知识创造财富”的必经路之一,因而有人认为高等教育是在培养“赚钱机器”。艾瑞深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厦门大学博士指出,对比艾瑞深校友会网“2011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和“2011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上榜高校名次可以看出,在“大学造富榜”上靠前的高校往往也是“大学校友捐赠榜”上靠前的院校。与此同时,艾瑞深校友会网欲参考美国,将“校友捐赠额”纳入中国大学排名指标中。这种“造富能力”决定了大学的“校友捐赠能力”,进而影响大学排名的观点值得商榷。
从事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的洪成文教授表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是一二,高等教育不能走到‘培养赚钱机器’这样一条路上去。大学,不以富翁作为培养目标,但一定不要以为,培养出富翁来就是错误的。”
用造富能力作为“捐赠能力”来衡量大学优劣的做法并不妥当,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罗云博士表示:“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校友的‘捐赠能力’应该是多面的。关注母校的发展,能够为母校带来声誉和积极的影响,为母校做贡献,都可理解为‘捐赠力’。在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完善,有所担当,即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彰显出独特的魅力,这何尝不是一种对母校最好的馈赠?同样,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培养出一个思想大师,毫无疑问他的价值也是巨大的。”
能否获得经济利益只是大学教育所产生的一种结果,大学教育并非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刚认为:“由于很多职业不是追求经济利益,如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成功的标准有自己行业的准则,这些都是大学值得骄傲的校友。”
增强财政自主能力
校庆捐款促进我国大学投入多元化
教育经费是大学教育运作的物质保障。人大校友裘国根表示,此次捐赠2亿元的另一目的是提倡全社会更加关注教育投入、人才培养等问题,间接为中国经济转型略尽绵力。
上亿元的捐款数目庞大,人们更关心这笔捐款在高校的运行中去向何处。据中国人民大学陈雨露校长介绍,这笔捐款将用于中国人民大学十年腾飞战略相关的5大规划重点建设、中关村校园建设及金融投资学科的现代化建设,并由专门成立的理事会进行统一管理。
校友的捐款将主要用于大学教育建设,在整个大学教育运作中,依靠校友捐款所得的经费比例并不大。据成刚介绍,我国的公立大学经费分两类,一类是高水平大学,主要依赖政府拨款、学杂费和学校自筹及服务收入,另一类是以教学为主的高校,主要依赖学杂费,学校科研和自筹服务收入比较低,国内大学运行经费中校友捐赠比例不大,只起辅助作用。与国外相比,国外顶尖私立大学有很大一块收入依赖校友捐赠的基金运行获得的投资收益。但国外私立大学除了这部分经费外,也有学杂费收入和政府的部分科研拨款。
不仅应该合理利用校友捐款,而且我国主要出于政府拨款的教育现状也应当引起教育部门与大学的重视。关于如何合理看待我国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洪成文教授认为,第一,财政渠道要逐步多元化;第二,大学的财政自主能力要加快建设;第三,政府财政一家独大,要引起高度警惕,政府要警惕,大学也要警惕。政府出资的教育现状存在危机,如果大学增强了对政府的财政依赖心,那么长此以往,大学很可能无法应对危机,特别是无法应对政府遇到经济困难时候财政锐减的危机。
大学之要在大师
教师以智慧赢得学生对母校感情
校友的捐款数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校友对母校的感情,而学生对母校的感情亲疏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人格等因素有关。盖茨基金会的报告认为,最能影响学生水平的因素,不是学校的系统,不是班级的大小,不是课外的活动,而是高素质、高效能的教师。《时代》杂志曾经的封面人物李阳熙曾提倡把教师的绩效量化,并使之与教师收入挂钩,以此来提高教师工作的质量。此举虽存在可改进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是教育质量的直接左右者。
“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大学如何进行学生管理,是否让学生获得了一辈子的收益,是否感动过学生。”成刚博士表示。这或许是对教师作用最恳切的表达。
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十分多元,这使教师有了培养学生的多元视角。这一点得到了罗云博士的肯定:“不能以单一的标准去理解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更不可因此简化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良性循环有赖杰出校友,但更多一批批在不同位置上都能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校友们,更是学校长盛不衰的支持力量。”
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有言,大学应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要义,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为职志,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大学教育需在不断思考与改革中前行,我国教育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终离不开坚持高等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胥圣兰)
艾瑞深(www.cuaa.net) 微信公众号:艾瑞深(cuaa-net)